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

靜宜大學「愛與人際關係迷你工作坊」(2013.6.13,台灣台中)

透過「愛」來創造和諧的人際關係


     從小到大,我們會經歷非常多的人。包括我們的父母、兄弟姐妹、鄰居、親戚、同學、朋友、伴侶、同事……等,而人生的每一階段,我們所關心和專注的人都不太一樣。小時候,我們最關注的就是我們的父母親,再大一點,我們可能有手足的互動,或是,鄰居、同學的互動。而鄰居、同學的互動,又有可能發展出朋友的關係。等到我們青春期到來,我們在乎的對象,是我們的同儕朋友,或是男女朋友,希望對方認同我、關心我,若對方不重視我或不接納我,便覺得挫折與難過,若對方認可我、接納我,便覺得開心快樂。
    未來,出了社會,還有同事的關係。而結了婚,還有夫妻關係。等生了小孩,還有我們對孩子的親子關係。等老了以後,可能還有祖孫的關係。所以,我們一生的人際關係,其實是一直在變化的,端視我們當時的身心發展與所在的環境與個人需求而定。
    而什麼是貫穿這一生人際關係的最重要元素?而什麼又是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滿足的秘密?我想,大家都會認為是「愛」。相對於「愛」,「金錢」、「利益」、「性」、「交易」、「好處」……等其他附加價值,在「愛」的面前,都會相形失色。
    因為,心理治療或心理成長的學門,都會強調個人主動的重要性。也就是說,去創造自己要的「人際關係」,其實,是要去創造自己跟他人的「愛」的關係,而不是等待他人來「愛」我。而這種「愛」的習慣與能力,又跟我們早期的家庭經驗有關。
    如果,父母親很忙,沒有太多時間理我們,則小小的我們,便有可能在孤獨寂寞中長大,並在心中認為,「沒有人會關心我」、「沒有人會在乎我」,進而影響日後跟他人的互動模式與人際關係。
    如果,父母親很辛苦或關係不好,我們在小小的心靈中,可能認為我們要幫助父母,甚至要讓父母親快樂。則心中可能暗自認為「我不能擁有自己所要(為了父母,壓制自己需求)」、「我應該以別人(父母)為先」、「我應該幫助別人(父母),讓別人快樂」,進而發展出日後處處委屈,又不敢表達自己需求的個性與人際關係模式。
    如果,父母親很早就去世了,或是,無力照顧我們,而把我們送給別人養,則在我們內心裡會造成極大的衝擊,進而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,甚至否定「愛」、否定「生命」。則我們可能在心中自言「我是沒有價值的」、「我活著和死掉都是一樣的」。當然,以此態度來面對自己與人生,自然很難擁有好的人生,更皇論有好的人際關係。
    所以,若要透過「愛」來創造我們現在的人際關係,我們先要面對過去的家庭經驗,與我們已經被形塑出來的「愛」的能力與習慣。而具體的做法與療癒之道是什麼呢?
    我們可以在心中,看向我們的父母,並且站在現在年紀的我,對父母說:「親愛的父母親,過去的事情已經發生了,我沒有辦法改變。但我尊重我們家裡面發生的事,我也尊重您們與我的命運。在我的心裡面,您們永遠都是我父母親,而我永遠都是您們的孩子,我帶著愛來接受您們給我的禮物,就是我的生命,沒有什麼事情比這件事情更偉大的。我以您們與我付出的代價,來接受我的生命。謝謝您們!!
然後,我們帶著愛和尊重對我們父母親一個深深地鞠躬,並且,在心裡面完全地接受他們給我的生命。
    如此的做法,將能夠幫助我們在心中跟父母親和解,並接受他們給的好東西。則未來,我們將有新的眼光,看向我們的伴侶、朋友、夥伴、同學,而不再有「想愛不敢愛」、「有話不溝通」、「有需求不說出來」、「覺得別人不喜歡我」、「害怕別人拒絕我」、「無法拒絕別人」、「覺得自己比較優越」、「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」……等,而能重新享受新的人際關係,享受新的人生。
    如果,以上的練習對您現在來說,還不太容易。您可以做一個比較簡單的練習,就是學習「愛自己」。透過你自己愛你自己,總有一天你會覺得自己很美、很滿足,並且,將你的愛再分享出去。但要很真實地看到自己,並如實地接納自己的情緒、想法、感受,從這個基礎開始做起。
    祝福您~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